独家报道·怒江求学记
“
人的一生就像大山的路,怒江的水,漫长而起伏。只要脚步不停,希望就在前方。
”
三峡集团精准扶贫公益微电影
阿桑的夏天
电影是真实生活的投射,影片中的两位主演汉庆梅(饰 阿桑)与唐春花(饰 依云)都是今年三峡集团在怒江开展精准扶贫后,获得贫困助学金的傈僳族大学生。
她们真实的求学故事,同样让人动容——
怒江傈僳少女求学记
文/李颜岐 摄影/黄正平
唐春花与汉庆梅,她们正在参与拍摄 三峡集团教育扶贫故事的微电影。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上游在藏语中被称为“那曲河”,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几与澜沧江平行,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在云南省境内,她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长650千米,流域面积 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 省面积的8.7%。其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地, 有着“地质地貌博物馆”和“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称誉,植被丰茂,景观奇丽。
人们在惯于将远离城市的怒江乡村做田园诗式联想的同时,也许忽略的是这样 一种现实,真实的大山深处与大江身边,人们的生活与诗意并不沾边。怒江州 98% 的面积为高山峡谷,坡度在 25°以上的耕地占总体耕地面积的 76%,怒江两岸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如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景颇族、普米族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民族中的不少人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被称为“直过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艰苦偏远地区,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是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的住处,上层住人,下层住家禽,物资进出靠得是徒步跋涉与肩挑背扛,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耕种养殖都难成气候,更谈不上脱贫致富。
奔腾的怒江
在没有桥梁的地方,溜索是人们往 来怒江两岸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汉庆梅:读书,是为了自强
对二十一岁的傈僳族女生汉庆梅来说,自己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汉庆梅的家在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禾波村,离县城有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她与姐姐汉庆菊是一对双胞胎,家中还有大姐和母亲。汉庆梅与汉庆菊是家里特别值 得骄傲的大学生。要供养姐妹俩上学并不容易,她们还年幼时,父亲便因车祸去世,而母亲辛苦带大三个女儿后,在几年前因为脑溢血瘫痪,原本在外打工的大姐便回到家中照料母亲。家中的收入来源就是屋前山坡上的田地里种的一点玉米与草果,再卖一些自酿酒,剩下的就是依靠低保和政府的救助。姐妹二人上大学后,每年学费和住宿费将近一万元,这对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不堪重负。
可在母亲看来,虽然身处困境,上学就是最大的希望,这也成为了姐妹俩好好 读书最大的动力——“以前妈妈那一辈,家里娃娃多,妈妈是女儿里的老二,没有 读过书。她小的时候,曾被接去县城读了两个月还是两个星期的书,总之很短暂, 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了。所以,她一直都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以前她没有机会学习,就想让我们多多地学。而且,她也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用自己的努力去给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看看。”幼年时父亲去世,家中一直是四个女人当家,一路走来,母女四人除了备尝生活的艰辛,也受到了许多旁人无端的说道。那些带着不理解与恶意的言语,让母亲更加下定决心,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汉庆梅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话,“只有我们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在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念完初中后,因为成绩不错,汉庆梅考上了位于怒江州府六库的怒江州民族中学,获得了一笔来自上海一个公益项目的资助,得以继续 高中学业。离开贡山前,她借着升学前体检的机会,第一次好好逛了逛从前不曾认真端详过的县城。那是第一次,她发现自己家乡的小县城,用双脚丈量,是那么小,不过半小时就能走完。后来,她到昆明上大学,学校在呈贡区,离昆明主城区尚有二十余公里的距离。刚进学校的前几个月,她一直是懵懂的,小心翼翼地探索着这个陌生的城市,而现在的她已经能熟练地坐地铁往返于学校与昆明市区,她说,觉得城市很大,离家很远。
从昆明到贡山,八百多公里的路程,对假期返家的她来说,是夜班长途客车再 转乘小巴,大约 24 小时不间断的一路颠簸。碰上雨季,大段的省道公路滑坡、泥石 流频发,道路阻隔,回家的路途就更显得遥远。对汉庆梅来说,这是她对于自己家乡贫困的又一重认识。因为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山深处的家乡与发达的城市之间,距离显得那么遥远。这种遥远更加重了离家后心理上的隔绝与矛盾感:城市陌生而遥远,难以融入四周的繁华,与同学相处时也难免有 些自卑;而熟悉了城市的生活后,又更清晰地看到了家乡的闭塞,对于未来是否回到家乡,她的心中仍是纠结与迷茫。
唐春花:向善与美,知识与能力的追求
获得资助来到怒江州民族中学上学的,还有来自贡山县捧当乡的唐春花,她和 汉庆梅成为了同桌,又变成了好朋友。
唐春花与汉庆梅的家在县城的一南一北,家里对于孩子上学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如果没有得到资助,那么初中毕业后,唐春花就面临着辍学的命运。而高中毕业考 上大学时,父母也并不支持她继续读书。她是家里第二个孩子,弟弟妹妹还在上学, 家里只有几分薄地,父母并不理解她对于上学的坚持,迫于经济条件,她原本已经 放弃了继续念大学。乡政府对考上二本大学学生的5000元奖励,让她最终得以在开学一星期后到云南民族大学报了到。一个人去昆明上学时,她身上揣着乡政府奖励的5000 元,刚好够一年的学费,剩下的就是父母给的十块钱,和亲戚们东一家西一家凑的几百块,权作路费和最初的生活费。因为入学晚,材料准备不足,没有申请到助学贷款,大一一整年,她做了好几份兼职才攒够自己的生活费。每个假期, 她回家的时间都很短暂,因为要在城里打工,赚取之后的学费和生活费。
根据贡山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贡山县的高考上线率为 10.71%,到 了 2016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32.14%,在读大学生有248人。虽然比起从前,有了从 上不起学,到能上学,再到上好学的转变,但整体来看,全县的受教育状况仍然处 于落后和欠发达的状态,2016 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2 年。这是份让人不忍细想的数据。当被问到自己从前的同学中继续学业,和自己一样上大学的人多不多时, 唐春花垂下眼摇了摇头,“没有很多,以前好多同学初中毕业就不读了”。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这是《圣经·罗马书》里唐春花最有感触的一句话,也是她常常用于安慰和鼓励自 己的箴言。历史上曾有不少传教士在这片土地上传教,建立起教堂,还曾为傈僳族 创立文字,怒江流域现在仍有许多信奉基督教的人。唐春花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每天都会诵读圣经。她相信经书中所说的,世间事本就有好有厄,而万事不论好坏,都是互相调和,最终能得善果。她曾经历的困境与挫折,并不妨碍自己向善与美,向知识与能力的追求,这一切与将来终会降临的美好在冥冥之中必然有着联系。
初次见面后,送她们去地铁站乘车回学校,手挽手的一对好朋友在前面走得欢快。 路过桥头行乞的老人时,唐春花停下脚步,轻轻放下了零钱。即使曾经在上学路上遭遇过极大的窘迫,为了上学经历过不少的辛苦,这个腼腆的女孩看上去仍旧是平和而坚定,善良而从容的。
那些“不敢想”与“想不到”
唐春花手机里有一些家乡的照片,照片里的那些房屋、道路、集镇都是拥挤、老 旧的模样。她说,从她记事起,这些街镇的样貌有的变化巨大,而更多的是不变。 唐春花的家就在怒江边的山坡上,看得见深色的江水奔流,满目尽是苍翠的绿色。
因为平地面积小,村子里的人户都聚居在有限的平地上,家家户户挤在一起,每户 人家的房屋都不大,显得窘迫而逼仄。时间仿佛在这里过得特别慢,当城市里早已 高楼群立,道路通达,这里依然用一种缓慢的速度,进行着村落与城镇发展的新陈代谢。这也是贫困的消极作用,变化缓慢的除了物质景观,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眼界。
2014 年高考后,汉庆梅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与所选择的专业,于是回到贡山一中, 复读了一年。“第一次高考后,考取了宁夏的北方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觉得那是 个很远的地方,对那个专业也不了解,于是不想去念了。其实,那段时光挺灰暗的,虽然家人、亲戚朋友没有骂,但是,心里感觉挺对不起他们的,后面就说了自己还想 去贡山一中再读一次。”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都是汉庆梅自己拿的主意,这个女孩并不那么自信于自己的选择。姐姐汉庆菊在楚雄师范学院读教育学,好朋友唐春花在云南民族大学读傈僳语专业,她们选择专业和学校时,都有着不想离家太远和学费、生活费更便宜等方面的考虑。对贫困的高考学生来说,选择较为冷门的农林、民族、师范类院校和较为冷门的专业更普遍,也体现了贫困家庭学生在选择专业和未来道路时的“不敢想”与“想不到”。与热门专业、名牌院校相比,这些学校和专 业学费和生活成本更低,补助更多,也许还有降分的优惠,这对于迫于经济状况而 不得不务实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显然更有吸引力。
汉庆梅和唐春花都坦言,像自己一样坚持念大学的学生在当地有不少,但更多的是如她们从前的许多同学那样,念到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念下去。一方面学习成 绩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一家有五六个孩子,经济紧张是非常普遍的状况,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算是到了能挣钱、干活或是嫁人的年纪,于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父母接过外乡人手中的几万块钱后,远嫁他乡;留在当地的,很快就成了家,在家干活 务农或是做些小生意,不少同学的孩子现在已经三四岁大。她们身边缺乏能提供经验和建议的亲人、朋友、前辈,对于遥远的城市和学校,因为无从了解而畏惧,不敢迈出脚步。对于梦想,她们没有太多余裕去思考,想的都是眼前与近期。教师、公务员、医生是她们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最熟悉的、被认同的人生道路选择,所以面临专业选择时,她们多数认为这就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而在大学里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后,她们有时也会想,如果当初不用考虑经济条件,自己可能会拥有更多的选择。
怒江上有许多这样的吊桥,这是生活在江边的人们出行、上学常常要经过的路。
今年 8 月,包括汉庆梅姐妹和唐春花在内的 138 名贡山县贫困大学生都获得了 来自三峡集团的贫困助学金,这来源于三峡集团围绕精准扶贫路径,帮扶贡山县的 多项举措中重要的一项——教育扶贫。通过扶贫资金中 127 万的专项教育帮扶资金, 从今年起,符合条件的贡山县贫困家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都能得到资助,像汉庆梅和唐春花一样的怒江边的学子将能更多地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拥有更丰富的专业选择,更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接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在贫困地区,上学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 需要各界持续的关注与帮扶。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很多地方脱贫后返 贫率高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脱贫。脱贫必须是人们自身的观念有变化,能力有提升, 有稳定的收入与渠道。长远来看,要做到这样的真正脱贫,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教育。如果有稳定的资助,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自由度里选择专业,能更多地参与学校公共 生活,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更多地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梦想 ;能读好书,运用知识和文化,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也进而让自己的整个家庭脱离贫困,这就实现了教育扶贫最本初和最大的意义。
选自10期中国三峡杂志“独家报道”
微信:CTG
微博:中国三峡杂志
长按后识别关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